审议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草案,延迟退休要来了吗?
延迟退休逐步靠近
延迟退休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让延迟退休再一次刷爆网络。
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就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决定》中有一个新意是明确提出“法定退休年龄”。我国退休年龄都是政策规定的,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这一标准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确定的。现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40岁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78.6岁,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参加工作的时间明显推迟,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断增多,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调整也成为一种必然。
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要根据国民平均预期寿命及大数据建立法定退休年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劳动年龄人口界定这样的制度安排。这次关于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也是对调整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进一步推进。
目前对于新的法定退休年龄,官方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一切有待后续政策。然而延迟退休已经是大势所趋。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手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口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口比重达到13.5%。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为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1.48‰。
一边是日益增加的老人,一边是越来越少的新生儿,养老金入不敷出的问题愈加严重。社科院2019年曾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报告提到,国内养老金可能到2035年就耗尽养老金结余。
怎么实现体面养老?
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退休政策的相关调整不会突然施行,对于即将退休的人而言,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其他人的影响就很明显。即使我们顺利达到退休年龄,依靠养老金就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吗?难!
基础养老金其实也只是养老金的来源之一。我国养老金制度由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国家责任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旨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第二支柱是企业雇主发起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定位是“补充养老”及“雇员福利”;第三支柱是个人或家庭自主自愿安排参与的养老储蓄计划,主要是商业养老保险。
根据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在70%以上可以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60%~70%可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而低于50%则会导致退休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大部分在职人员都无法享受企业年金,个人自筹养老金已经决定大部分人的老年生活保障水平。
伴随着个人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持续走低,有必要提前开启一份科学、合理的养老投资规划。实现“养老自由”要满足三个前提:
第一,做好健康保障基础。想实现自由自在地养老,就要先关注健康风险。中产和破产、小康和贫穷之间,只差一场病。为了更无“后顾之忧”,除了做好定期体检外,医保、惠民保、百万医疗、重疾险、长护险等健康方面的保障都要准备好。
第二,尽早尽多实现“本金”的积累。“退休储蓄黄金法则”就提出,越早为养老目标储蓄,每年储蓄的金额也就越少,因为合理投资和复利有利于养老目标的积累。
第三,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争取资产的长期增值。“4%法则”明确提出,在攒够年生活费的25倍之后,还要通过资产配置达到4%的年化收益率,通过“本金+被动收入”来支撑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开支。
准备养老金要注意三个方面:
1.安全稳健,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养老资金属于中长期的刚性支出,要用安全、稳健的方式准备。股票等的投资,有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部分配置。
2.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从养老角度考虑,如果人还活着,但养老钱提前用完了,该怎么办?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8.6岁。
3.多方式多渠道准备。所有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社保一定要准备好,但是光靠社保养老不太现实,企业年金目前只有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的员工可以享受。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正是我们容易规划的一个环节。国家推行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每年每人可以存入1.2万块,还有相应的抵税优惠。大家一定不要忘记这个优惠。
(转自:金融研习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